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历史沿革-ag旗舰厅官方网站

历史沿革

海珠湿地由广州万亩果园转变而来,如今,其生态环境逐渐恢复,野生动物纷纷回归。良好的自然环境,不仅唤回了客走他乡的果农们回到果林重建家乡青山绿水,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来到湿地体验独特自然风采。

谈起海珠湿地,很多广州老街坊都会想起它的前身:万亩果园。

这片被珠江冲积而成的沃土,经过海珠人的辛勤耕耘,逐渐演化为过万亩林地,园中水网纵横,果树飘香,盛产石硖龙眼、红果杨桃、鸡心黄皮、胭脂番石榴等岭南佳果。数百年来,万亩果园在源源不断供应美味之余,也作为广州“南肺”,将清新的空气输送到市区。

在这片春生夏长、果基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上,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的建成,为万亩果园注入了无尽的灵气。湿地在保留原有古老树种和林相的基础上,探索出珠三角河涌湿地、城市内湖湿地与半自然果林镶嵌交混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,让湿地内的生物相携相生。生态系统实现良性的自我循环。

如今,海珠湿地这颗“广州绿心”,与有“北肺”之称的白云山并称为广州中心城区的两大生态屏障。在广州的生态格局中,海珠湿地对调节气候、净化空气、调控水体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。
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而海珠湿地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者。今后,海珠湿地将继续释放无限价值,为广州发展增添绿色动力。

 

果基文化史厚积数百年

海珠湿地用地“只征不转”,保留了农用地的性质,有效保证了果基文化的延续,并促进了当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发展。

海珠湖,犹如一颗绿色翡翠,镶嵌于广州城市新中轴线南段。湖心岛恰好与广州塔、珠江新城、天河体育中心连成一条直线,如同翡翠上点睛的明珠。

“湖在湿地中。湖,只是湿地的一部分。”广州市海珠湿地科研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范存祥说,作为治水项目,海珠湖于2009年开挖,2010年建成,2011年开放。自诞生之日起,这方水泽便总揽6条河涌,形成“一湖六脉”的大格局,肩负起海珠区水系雨洪调蓄、生态补水的使命。

主体由万亩果园变身而来的海珠国家湿地公园,将海珠湖吞纳其中,形成一条由湖区、果园组成的城市生态绿轴,与中轴线北段的现代化都市景观遥相呼应。

果基文化是海珠湿地的显着特色。这里的万亩果园历史悠久,有数百年历史,涉及海珠区华洲、官洲、南洲、江海4个街道、8个村,堪称当时广州城区最大的果林集中种植区。1991年,市政府首次把万亩果园定位为广州“南肺”。2000年,万亩果园被划定为果树保护区。

网站地图